在卢湾中学的“未来教室”里,外教Helen和中方教师程建周共同执教了《智能手机&中国应用》。这是外教开发的“地球·科学”系列课程中的一个章节,她介绍了智能手机的发明和发展,课堂中她将专业术语、科学知识和语言技能相结合,拓展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随后课堂在中方教师的情境创设中展开,Helen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学会了使用智能手机中由中国设计开发的APP,使自己在中国的生活更加便利、舒适。通过这一跨文化的教学尝试,中外教教师在同一个课堂里无缝配合,学生在多角度语言习得的过程中,体验到了英语学习的乐趣,也提升了跨文化理解,即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多元、互融的世界。
随后,微记录片《黄浦区跨文化国际理解教育探寻》带着前来观摩的嘉宾和老师们领略了自2014年9月区教育学院国际交流中心成立以来,区域各校围绕“语言融合”、“课程融合”、“文化融合”等核心要素,推进教育国际化、开展跨文化国际理解教育方面所做的积极探索和丰富案例。
在微论坛环节,卢湾中学师生代表交流了学校在跨文化国际理解教育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收获和启迪。学校站在“整个世界都是‘教室’”这一独特的视角,以“世界与教室相融相通、民族与世界共依共、有界与无界互补互促”的法则,建构了以中西融合课程为核心,以跨文化综合活动为支撑,以拓展选修课程为外延的跨文化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在充分认识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学会尊重文化多样性并理解其他文化,提升整合文化认同的能力和跨文化的交际能力。
奚晓晶首先在发言中介绍了黄浦区在全市首创的“外籍教师进课堂”项目,从起步于工具学科的“双语教学”、到“进课堂”、“进课程”、“开放、多元、中西方文化互融的跨文化国际理解教育”不断拓展的历程。她感言,今天的课堂是为了明天孩子更美好的生活,教育要顺应时代发展勇立潮头,培养具有中国心、民族魂、世界眼的学生。顾志跃作为点评专家,对本次活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提出在国际交往合作正成为生活化的今天,需要树立课程观、课堂观、教师观,学生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核心素养。同时,他对跨文化国际理解教育的两层内涵做了解读,即让学生进行国际沟通和理解的教育,以及引进西方教育,在东西文化冲撞中形成的跨文化国际特征的教育。严奕从教育局层面解读了此项活动的深远意义,她指出教育国际化是区教育综改的重要项目,在师生跨文化理解提升顶层设计的前提下,各校应各展所长、各显特色、形成合力,共同走出一条适合中心城区的,与海派文化相融合的教育国际化道路。下阶段区域教育国际化实施项目的重心为跨文化国际理解教育“四个一”行动计划,即组织一次黄浦区学生跨文化素养指标测试;构建一批跨文化国际理解教育特色校本课程;设计一个区域跨文化国际理解教育品牌展示活动;评选一批跨文化国际理解教育特色校和示范校。而本次活动拉开了整个行动研究的序幕。
为适应全球化的国际趋势,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与世界情怀,近年来,黄浦区教育致力于拓展国际交流渠道,推进教育国际化。通过教学团队海外培训、研发特色课程项目、开展学生海外交流活动等多种方式,让教育与世界接轨。在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的基础上,融合中华文化精粹,提出跨文化理解教育的概念,以全方位融合教育,打造黄浦国际教育的新增长点。自2014年9月起,黄浦区就在全市首创外籍教师进课堂项目。三年来,项目几乎覆盖全区所有中小学及幼儿园。随着项目的纵深发展,区教育学院国际交流中心与项目实施学校一起,不断挖掘其内涵,在课程的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实现了语言和课程的融合。为了推进文化互融,加大区域教师进行跨文化理解教育的培训力度,区教育学院国际交流中心在2016年和2017年开设多学科教育国际化培训课程,在暑假期间,引进优质的外教资源对区内小学英语教师和初中英语教师、中小学班主任进行了“戏剧课程”、STEM+国际科学教育研究项目/课程教学培训。中西结合,教学相长,现今的跨文化理解教育已超越了以往的移民教育、少数民族教育、双语教育等概念,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教育思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黄浦教育,作为上海中心城区的一张名片,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注:详细内容及信息以上海教育考试院_上海招考热线为准
上海专升本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